替嫁之将(399)
略做思索,楚翊召来制敕处的书办,威严而干脆地下达钧令:“升任东篱知县周存,为流岩知府,协理边军粮草。东篱县丞,暂代该县正职。原流岩知府,回都待命。拟好即发,六百里加急。”
周存,是玉川公主现在的名字。她才能出众,心思细腻,治下政通人和。她能毫无保留地献上战船构造图,楚翊也将心比心,在紧要关口全然信任于她。
而且,楚翊早就想革了流岩知府。此人在爆发瘟疫时,居然想让病患自尽,不仁不义的狗东西。
之后,他派人从户部衙门召来李青禾。
自抚恤伤残士卒的政策推至地方,户部需要核查的账目骤增。李青禾忙瘦了一圈,黝黑沧桑的脸庞像一把刀,愈发刚毅。
面对心腹,楚翊也不扯闲篇,开门见山:“李大人,我委任你为督粮钦差,即日赶赴西南,全权为叶将军筹办粮草。新任流岩知府,是你的熟人玉川公主,你请她全力配合。”
李青禾黑亮的眼珠转了转,低声问:“王爷,朝中出了什么事?”在各地推行新政的历练,令他多了机敏。
“没事。但我有预感,要有事了。”楚翊脸色冷峻,三言两语,讲了自己的推测,“皇上身边的吴侍读很可能通敌,从恒辰太子入手,离间我们叔侄,进而影响整个战局。”
李青禾轻吸一口气,难以置信。他没有说摄政王想得太多太深。楚翊所处的位置,必须如此。
“下官明白了。”李青禾郑重点头。
楚翊单手撑头倚在桌案,平淡地说出惊雷般的预言:“想影响战局,必过我这一关。我想,幕后之人会不择手段,把皇上当刀使,令我失权。眼下,我只好走一步看一步。”
他从案头翻出一张地图摊开,对神色凝重的李青禾勾了勾手。
“目下,有八万大军在围困叶霖所在的博观城。”楚翊在图上一点,修长的手指又移到东侧,“五万精锐,布防于齐军修筑的防线,将在宛延城择机而战。还有十几万预备队,在重云关一带受训操练。两处战线的粮仓,囤有七日军粮。每日人吃马嚼,耗费无数。”
李青禾缓缓点头,目光毅然,已料到摄政王要说什么。
“未来,无论朝廷发生什么变故。”楚翊在地图重重一拍,绕到李青禾身边,按住他的肩膀,“无论你收到怎样的旨意,无论山崩地裂、天上下刀子,务必将给养源源不断送到前线!军中余粮,不可低于三日所需。否则,士气不保。”
李青禾毫不犹豫接下重担,双拳一抱:“我就算把脑袋卸了当轮子,以血肉铺路,也保证粮草不断!”
金光一闪,楚翊亮出一枚金牌令箭和钦差印信,眸光泛红。
李青禾双手接过沉甸甸的重任,敛在袖中,躬身告退:“下官回家收拾一下就动身,必不辱使命!”
楚翊目送这个正直果敢的男人离去。他说,天上下刀子也要保证粮草,背后的含义,是这份使命比性命还重。
李青禾听懂了,却没有一丝犹疑。
呆坐片刻,楚翊提笔,开始作皇帝安排的“功课”,写文章论述恒辰太子的缺点。
他要批判他的至交,他最尊崇的人,金子般的人。那金色的余晖,至今罩在他肩头。
大殿灌满清爽秋风,楚翊却感觉,自己是一团正在锅里烹煮的肉。笔像刀子,一下下剜他的心。浓墨似血,淋漓地洒满纸面。
刚起了头,他就难抑愤恨,一把揉皱纸张,掩面哽咽。可是不写,就不知国贼的下一步棋。
“唉,若小五在就好了,本王急需安慰。”楚翊掏出老婆绣的宝贝手帕,抚着一片片可爱的叶子,渐渐平静。
另取一张纸,重新落笔。
**
经筵结束,永历小皇帝恭谨地送别讲授的翰林院学士,松了口气。
侍读吴瑕奉上清茶,轻声道:“陛下累了吧,学生陪您出去走走?”
永历欣然一笑。
他很喜欢这个年轻人,几乎无话不谈。而且,这是老师的血脉,有天然的好感和信任。
他听翰林院上了年纪的学士说,吴师傅年轻时,就是这样子。清秀文雅,从头到脚都干干净净。
从吴瑕身上,可一窥恩师年轻时的风采。每每思及,永历就凭空生出更多的亲近感。
“朕采纳了你的提议,让九叔写篇文章,压一压坊间这股怀念恒辰太子的风气。”散步中,永历闲聊道。
“万岁圣明。”吴瑕立即捧场,“恒辰太子固然优秀,可执政的是陛下。您又年少,不着手压制,根基不稳。九爷忠贞赤诚,定能助陛下度过这一关。九爷万流景仰,他一出手,保证再无波澜。”
“九叔当然和朕一条心。”永历笑着在心口拍了拍,“唉,吴师傅走后,朕这心里,像被掏走了一块肉。”
“学生愿为陛下尽心尽力。”吴瑕的嗓音柔和轻灵,目光单纯而真诚,“先祖父教导我,位卑未敢忘忧国。不过,我资质愚钝,处处得跟您学。”
“没能将老师的神位奉入太庙,真是遗憾。”永历忆起恩师,以袖掩面。
吴瑕瞧着皇帝,目光淡淡的,并未共情。在皇帝抬头时,他才露出悲痛的表情,瞬间红了双眼。皇帝反过来安慰他,叫他别伤心。
谈话间,吴瑕不经意道:“今日,学生在藏书阁拜读了恒辰太子的几篇旧作随笔,感触很深。”
“哪几篇?”永历立即来了兴趣,“你放在朕的案头,朕也读一读。”
回到勤德殿,吴瑕捧来几篇随笔,和几本恒辰太子亲自评注的书籍。永历一目十行地翻阅,小小的眉头越蹙越紧,脸色暗沉。
身为天子,哪怕只是一条幼龙,这样的神情也令人胆寒。陪侍的太监宫女互相交换眼神,不敢作声。
“陛下不顺心?”只有吴瑕开口询问,显得十分憨直。
“你没看出什么吗?”永历指着一则评注。
吴瑕懵懂:“这几本书,学生还未读完。”
永历摇了摇头,沉默半晌,对贴身太监道:“去光启殿,问问宁王,朕请他作的文章写好没有!”
屡次催稿之下,写了三天的文章,终于递到了御案。通篇避实就虚,明贬暗褒。
上面说,恒辰太子只顾政务,不顾惜身体。性情耿直,易得罪人。在妻子小产后,一心一意呵护妻子,拒绝另娶,以至与亲人不睦。这不好,得注意沟通。
永历匆匆读罢,将不满的目光投向九叔。
第381章 和皇帝吵架的体验
此刻的他,藏不住一点情绪,老师的临终叮咛都当饭吃了。他有些怪气:“九叔,你推得一手好太极。”
“陛下说笑了。”楚翊一袭绛红色团龙袍,长身玉立,含着温润的笑意,舒展的眉宇清贵如松枝承雪。
他瞥一眼侍立在御座旁的书生,暗想:齐帝已知晓,我与恒辰太子是莫逆之交。我应主动说明,而不是把机会留给吃里扒外的国贼,被对方将一军。
心念一闪之间,打定主意。
楚翊整整袍服,双手一拱,诚恳地开口:“启禀陛下,臣与恒辰太子原是挚友,故而不想批判。当前诸多国策,都曾有他参与。批判他,就是质疑朝廷,即质疑陛下的睿智。陛下慧眼如炬,一定能看出这些利害。”
“挚友?”永历愕然,像遭遇了某种背叛。
不久前他还说,九叔和他一条心。他攥紧拳头,言辞犀利:“这么说来,大哥最大的缺点,就是瞒着皇考,与你私交甚厚!”
“这些,先皇都知晓。”楚翊从容应对。先皇并不知晓,但白骨无法开口。说谎,是一种策略。
他朝那年轻书生凌厉一扫,继续道:“西南战事正紧,齐国会不择手段搅乱我朝内政,陛下要处处留意。”
“九叔,没人搅乱,是朕自己发现了问题。”永历急躁地从御案抄起一卷书,“你听听,朕的兄长、你的挚友,都说了些什么!”
楚翊目光一暗,咬住下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