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69)
不等赵辰赵淩拒绝,赵复先回绝:“不用了。学仁你也别回去吃饭,我让家里每天中午给你们送饭过来,省的你们跑来跑去的。”
接下来就是赵金娘和自己大哥的辩论,最后当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中午吃饭还是各回各家。
哦,赵辰赵淩是家里给送饭过来。
田学仁已经给兄弟俩介绍另外一个地方:“再往西一点,院里有一棵老桃树的是许秀才家,也是家中开了个私塾,家里兄弟们都在他那儿上学。这边东头,住着另外一位开私塾的林秀才,静表弟们在那儿上学。”
赵辰记得认真,并且颇有深意地看了一眼赵淩,叮嘱:“你一个人别乱跑知道吗?”
赵淩瞪他。
小县城总共就东西和南北纵横两条像样的大街,就这他还能迷路怎么滴?
再说他总共就迷了一次路,怎么就能记到现在?
他那次要不是放着点点绕着凭栏湖跑圈,也不会把自己转晕啊!
天黑了之后,找不到方向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白天的路和晚上的路,本来就长得不一样!
其他人不知道兄弟俩的无声交锋,只以为是哥哥关心弟弟,就像当年赵骅去考试的时候,他们也是全家送到县学门口,一直等着他考完出来。
赵淩比赵骅当年还小,确实不让人放心。
今天赵辰赵淩入学,一家人特意来的早了点,别的学生们还没到。
唐举人这里早就收到了赵骅特意提前写过来的信,这回见兄弟俩过来,一点都不意外,都不用再看赵骅交给兄弟俩的信,随意考校了两道题就算是入学考试,把他们编入乙班:“乙班都是备考县试的,你们表哥田学仁这样考过了秀才的在甲班。”
唐惇的年纪不大,三四十岁的样子。
这个年纪的举人会自己开私塾的不多。
举人已经有当官的资格了,虽说是小官,但也让人趋之若鹜。
一些会开私塾或者是去书院任教的举人,大部分是有些年纪,从官场退下来的老先生。
唐举人这儿原来有八个学生,现在加上赵辰赵淩,就是十个。
赵辰赵淩行了拜师礼,送上束脩和礼物。
唐举人就带他们先到自己的办公室:“你们先把这套题做一下,我瞧瞧你们的水平。”
其实这一步他觉得没什么必要。
赵骅的水平他是知道的。
他和赵骅算是同窗,但赵骅都金榜题名了,他才考中秀才,之后奋斗了好几年,才算勉强中了个举人。
赵骅既然让两个儿子回来下场考试,肯定学识方面没什么问题。
他站在门口,看了看赵淩,想着真是青出于蓝啊。
赵骅的儿子瞧着比赵骅还聪明。
他这种的都不敢想。
其实这是赵淩第一次正正经经做县试考题。
一旦开始做,他倒是发现还挺简单的,都是学过的,平时师长们也会经常随口考校,都是熟面孔。
正式的县试要连着考五场,他们一个入学考试肯定不会让他们连着做五天卷子。
即便如此,两人也写了整整一个上午。
临中午下课前,唐惇过来收卷子,然后带他们去认识一下同窗。
在这里读书的,都是能说一句学有小成的学生,年纪轻的也跟田学仁差不多,最大的一个都快三十了。
简单认识了一下后,学生们有的回家去吃饭,不过有五个留在私塾吃饭。
现在加上赵辰和赵淩,总共就有七个人。
常威和来福已经等在了门口,见田学仁出来,就进去送饭。
饭食很“简朴”,两荤两素一道汤,一份白米饭再加上一份小蛋糕。
制作蛋糕的法子,早就已经传到了赵家。
赵家在县城有个点心铺子,专门卖各色点心,蛋糕是招牌之一。
赵辰给同窗们都分了蛋糕,当然也少不了唐举人一家。
能够读书到现在的,家里都不会穷。
只是蛋糕这种点心,还是比较贵的,平时吃得少。
唐举人收下蛋糕,自己舍不得吃,拿去后宅分给家人。
他自己草草吃了两口午饭,就回去批阅赵辰赵淩的卷子。
因为要了解两人的真实水平,他出的题目并不偏,赵辰和赵淩答得都中规中矩。
既然两个人的基础都没问题,下午就编入了乙班一起上课。
一个下午下来,唐举人把两人留下,问了一下感受:“感觉这样的强度还行吗?课上有什么听不懂的吗?”
因为马上要准备明年二月份的县试,课堂上几乎不会再传授新的知识,每天都是做题讲题。
赵辰已经在京城的书院里经过一段时间类似的训练,适应良好。
赵淩感觉恍惚回到高三,刷题刷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听唐举人这么问,反应慢了半拍:“昂,还行。”
唐举人只以为他年纪小,上了一天学有些累着了:“赵淩,你平时要多注意锻炼身体。考试的时候,别人可不会因为你年纪小给什么优待。”
“嗯。”所以,真的不给点时间上体育课吗?
他还想去钓鱼来着。
第50章
赵淩以前读书的时候, 也是能够被同学叫一声学霸的。
只不过来到大虞后,身边全是学神,他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平平无奇。
他毕竟是成年人的灵魂, 理解力比真正的小孩子要强出不知道多少倍, 再加上一个好使的新脑子, 从三岁正经读书到现在十岁, 得有七年时间, 享受的还是大虞最顶级的教育资源,要不是年纪实在太小, 老家又太远,赵骅早就让他去参加科考了。
赵辰的情况也大差不差。
相对赵淩来说, 他能够得到的教育资源要低一档,但也都是普通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不说别人, 就他们亲爹赵骅,在学识方面搁后世起码也是个中文硕导、政治经济学博导。
像唐举人这样的, 别看有个同窗的名分, 要是能够得到赵骅的指点,得兴奋地原地蹦高。
更不用说他们的师公管博澹,在博导中也是顶级大佬。
这些师长们还没一个采用鼓励教育,一个比一个严格要求。
同样的生活环境, 让兄弟俩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完全没有正确的认知。
等到这次进行了“正常”的读书之后, 他们才有了那么一点点感触,但感触不深。
唐举人这边的同窗程度差一点,但基础扎实。
以前他们接触的同窗们, 厉害的多了去了。
其他同窗也对这两个年纪小小的插班生刮目相看,不愧是当年那位惊才绝艳的赵探花的儿子,果然虎父无犬子。
兄弟俩对于这样的夸赞内心并不买账, 背后蛐蛐:“切,就老爹那个菜鸡。我现在能把爹举起来。”
赵辰把自己的钓鱼竿提起来,确认上面的蚯蚓已经没了,重新挂了一条上去:“老爹现在不中,还得是我。”
两人的学识哪怕没什么问题,课业还是很紧张的。
难得休沐日,赵淩就出来夜钓换换心情。
赵辰怕他再走丢了,跟出来一起玩……保护弟弟。
赵淩听着赵辰说话的口音:“你怎么现在说话九腔十八调的?”
“嘿!我有这个天赋!天赋知不知道?”赵辰得意。
赵淩想着:你就仗着现在没外语课吧。
他不吭声,赵辰倒是两眼放光,继续说道:“二姑父说,府城有一些夷人,红毛绿眼的,卖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象州府城沿江沿海,是大虞的一个对外通商口岸。
当然现在社会生产力很不怎么样,外国的技术尤为不行,一般都是拿香料和金银来换茶叶和丝绸。
交易量不大,大虞并没有看在眼里,这个通商口岸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赵淩倒是有些兴趣:“回头我们去府城瞧瞧。”
土豆、玉米什么的不指望,万一能找到点别的,譬如说辣椒啥的。
现在倒是有胡椒,不过很贵,外面很少能买到,他有一些是太后赏赐的。
花椒便宜一点,但口味主要是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