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157)
谁家好,适合结亲,其实还得看这些官员平日里相处。
提起这个,家中有适龄子女的官员们很清楚:“赵家就四郎和六郎两个还没定下亲事。赵四郎的婚事,可能得问过太后娘娘。赵六郎出身稍微差了点,读书倒是似乎不错,就是现在年纪尚小……”
户部右侍郎不去参与他们的话,想着赵六的婚事不清楚,但赵四的婚事岂止是要问过太后,说不定还得问过陛下。
瞧着陛下成日里把赵淩放在御书房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赵淩是太子呢。
嗯,还好赵淩这孩子是真的有分寸,哪怕在御书房里,也一下就能让人知道他和太子不一样,和任何一个皇子都不一样,倒是有点庶吉士的意思。
他还真不清楚现在赵淩的学问怎么样。
小小年纪能考中解元确实是不错,但过去两年时间,赵四似乎是没怎么好好念书。
尤其是去年一整年,赵四几乎都在梁州,先生们没一个跟着。
以那小子爱折腾的性子,真能自觉好好读书?
来年他侄子也要参加春闱,赵四应该用不着担心,该注意的是祝阳。
本来还有个米希。
可米家已经败落,米希连科考都没法参加,这一下状元还不知道落在谁家。
赵淩并不关心别的参加科考的人。
也不知道是赵骅去跟先生们打了小报告,还是先生们本身就好胜心强,到三月份管绮兰成亲的时候,赵淩已经把过去所学都过了一遍,然后就是无休止的成套成套的各种考题。
考题来源不单是来自于三位先生,还有可能来自于顾潥、顾朻、赵骅、赵王氏、管博澹等等。
赵淩忙得都没时间跟管大伯斗法。
明年同样要参加春闱的沈兰、赵辰跟着做题,都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到五月份,梓萱抱着一个胖娃娃上门,赵淩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哎呀,都这么大了!”
生完孩子的梓萱比以前富态了很多,跟儿子一样都是白里透红,显然被照顾得很好:“是,过百日了,能抱出来走走了。”
赵淩看着软嘟嘟的小宝宝,完全不敢抱,算了算时间,感觉已经很久没看见二姐了,直接跑去隔壁小区……隔壁坊看了一眼赵婉清。
在看到赵婉清的大肚子的时候,他显然受到了惊吓:“肚子要变得这么大的吗?”
赵婉清正扶着丫鬟散步:“里头毕竟要装个娃娃呢。”
赵淩脸都白了,既想象不出怎么揣一个娃,又想象不出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怎么把娃安全生下来。
以前他也不是没见过孕妇,但他上辈子的工作环境女性本来就很少,两辈子加起来,他都没有见过亲近的人即将临盆时候的肚子。
赵淩开始焦虑。
赵王氏见他天天往沈家跑,每次回来还是一脸白,劝他:“行了行了,你别去看了。你二姐都不害怕,你怕什么?沈家已经找好了稳婆和女大夫,肯定没事的。”
她自己生了三个孩子,除了头胎比较艰难之外,剩下两胎都很顺利。
本来她不觉得赵婉清能有什么,知道沈家安排妥当,自家又离得这么近,一点儿都不担心,只顾着给外孙或者是外孙女准备小衣服小被子,结果被赵淩这一天天的,弄得他也紧张起来。
赵骅也没好到哪里去。
终于等到六月份的时候,赵婉清生下了一个女孩儿。
新手爸爸刚抱到手上,就挨了女儿结结实实的一拳头。
傻爸爸一点都不在意,笑得见牙不见眼的:“我家姑娘真有劲!”
于是傻爸爸给自家姑娘起了个小名,叫大壮。
沈家人也都很喜欢这么一个健康的小宝宝,欢天喜地的。
赵淩跟着赵王氏去探望了几回,回来跟赵王氏小声嘀咕:“我还担心沈家不喜欢姑娘呢。”
天气热起来之后,他们就不太爱待在大书房里,太晒。
赵王氏平时就待在偏厅里处理家里的日常事务,听赵淩这么说,她就让人把家里其他孩子们都叫来。
一群兄弟姐妹不太理解嫡母要说什么,眨巴着眼睛看着。
赵王氏把刚才赵淩的问题说了一遍,对他们说道:“婉清生不生孩子,生姑娘还是小子,生几个,暂时和她在沈家的地位没什么关系。婉蓉,你以后也是一样。你们的父亲是户部侍郎,这就是你们的底气。成亲是结两姓之好,只要赵家对沈家还有帮助,婉清在夫家就不会被亏待。
当然,生下来孩子得好好教养。家业也得好好打理。
你们出息,就是娘的倚仗。
你们将来的子女出息,也是你们的倚仗。
你们爹的官再怎么大,不如你们自己的官大。你们的兄弟姐妹有钱,不如你们自己有钱。在你们的子女有出息之前,你们自己得先出息起来,明白了吗?”
几个子女,连同米氏一起点头:“明白了,母亲。”
赵王氏把目光投向赵婉蓉:“婉蓉,尤其是你。你嫁得远,很多事情家里顾不到,得你自己拿主意。拿不定主意的,跟你夫君多商量。”
“嗯。”赵婉蓉有些迟疑,“可是我就嫁在隔壁街啊。”
赵家的位置在东西两市偏中间,赵婉蓉的未来夫家则比较偏东市那块。
赵辰皱眉:“那还不够远?骑驴子都得走上一盏茶!”
第89章
参加完沈大壮小朋友的满月宴, 田学仁和田学义急匆匆回象州参加乡试,顺带把赵茂一起带了回去。
赵茂这会儿回去,正好在老家适应适应, 顺便在老家过年, 明年开始考试。
书兰也跟着一起。
赵王氏没多说什么, 安排了两房可靠的家人跟着, 也没什么叮嘱。
田学仁他们一走, 赵缙肉眼可见地焦虑起来,一会儿焦虑:“哎呀, 我乡试的名次那么靠后,要是会试的名次太靠前, 会不会有人怀疑我作弊?”
一会儿又焦虑,“我要是考的名次太差, 把我外放到什么穷乡僻壤怎么办?”
总之,他就没焦虑过自己考不上。
赵骅觉得赵缙有这份自信是好事, 曾经在乡试时候遭受到的打击显然已经彻底恢复, 说不定还真能考上……个同进士什么的。
赵辰的心态最平。
他一路过来,虽然没考过头名,但每次都是名列前茅,成绩稳定。
如果上一科考的话, 肯定也能考中, 只是他自己觉得还能再努努力,争取一个更好的名次。
赵淩不太理解赵缙这样的自信,他自己都没这个自信, 实在是身边一群学神,家里赵辰、沈兰他们不能说学问差距多少,但可能是从小接受的教育环境不一样, 他发现自己和别人的思考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样。
赵淩去问老爹。
赵骅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同一句话同一件事,每个人立场不同,关心的方面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就说科举这件事情,你学礼表哥考了个秀才就能心满意足。他在泸阳县里,将来当个地主老爷,一个秀才的功名,足够他……”
“横行乡里。”赵淩顺嘴接话。
赵骅立马一巴掌拍到他胳膊上:“是足够他不被人欺压,什么横行乡里?一个秀才哪里够横着走?”顿了顿,他继续话题,“你们兄弟几个的任务就要重一点。赵家从我开始,干的又是这么个活计,若是你们兄弟几个将来在朝堂上站不住,那等我致仕,我们这一支怕是只能‘耕读传家’了。”
赵骅行事再怎么小心,毕竟捞了那么多钱,知情人还是很多的。
人走茶凉,树倒猢狲散。
一朝天子一朝臣。
将来要是赵骅的子孙不能在赵骅致仕前,在朝堂上立住,性命堪忧不一定,但那么多家财,能够保留下来多少就不一定了。
这就是赵辰为什么一定要等一科再考的原因。
科考的名次虽然并不决定仕途的终点,但有一个更好的起点,肯定事半功倍。
赵淩还从来没考虑过这点,眨巴着眼睛看着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