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54)
赵淩别的倒是还好,就是手上长了个冻疮,家里穿得暖和就开始发痒,冷一点又开始痛。
太后见了,招了御医来给他配了药,也就是能止点痒,别的用处不大。
他这还算好的,其他几个,包括顾朻在内,手脚多少都长了几个冻疮。
“好在”他们作业多,忙起来就能暂时忘记冻疮的难受。
赵辰几个本来还羡慕赵淩能跟着太子殿下“出去玩”,等见到他连着好几天一个人在书房里作业写到半夜,顿时就熄了心思。
赵婉蓉就比赵淩小三个月,正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问赵淩:“四哥,你会种地了?种地是什么样的?”
“种地特别辛苦。”赵淩就给她讲怎么翻地,为什么要翻地,讲耕牛,讲犁地。
讲到兴头上,还给他们画各种农具,以及他知道的各种农具的演变过程。
家里的兄弟姐们听得云里雾里,完全不明白这有什么辛苦的。
赵缙还很天真的表示:“听上去不难啊。耕地还有牛帮忙,能有多辛苦?”
赵淩觉得这么凭空描述确实比较抽象,是时候让他们体验一下“田园牧歌”的生活了。
谁让他们是亲兄弟呢?
于是,没过两天,赵王氏就把孩子们全都打发去了小庄上,两个得力的妾室也一起派过去盯着。
太子其他伴读们家中也是类似的操作,或许本来没这个打算的,但在“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了,我家的孩子也得去”的想法下,这股风越刮越大,最后连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皇女也都被提溜去了皇庄上学农。
他们的条件没那么艰苦,起码吃得饱穿得暖,只需要满足每天一定数量的劳作,就能得到和在家里差不多条件的照料。
即便如此,参与了起码十天春耕的小姑娘小郎君们,回来全都一个个面如土色。
家长们有些很满意,有些则背地里抱怨。
“家里孩子哪用得着学那些东西?那都是下等人做的事情,咱们家孩子送去庄上做做样子也就算了,还真跟着一起下地啊?瞧瞧都瘦成什么样了?”
“你不懂别乱说。太子都得学,咱们起码做戏做全套。”
很多人都是类似的想法,上行下效,不管有没有用,跟着学了再说。
言官们头一回上折子表扬了太子殿下的带头作用。
储君重视农业生产,亲自体察民情,肯定是好事;带动别家的孩子一起学习,那更是好事。
哪怕跟风的人群里大多数人都体会不到陛下的良苦用心,将来只要其中成长起来一两个知晓民生的官员,对大虞就是一桩好事。
顾朻拿着表扬自己的折子,高兴地控制不住表情,要不是在御书房里,恨不能跳起来,花了点时间勉强平复心情:“儿臣一定不负父皇厚望。”
顾潥满意地夸奖两句之后,就让他继续当自己的小助手。
兴奋的顾朻没注意到的是,他的父皇看向他的目光除了慈爱之外,还多了一些探究。
他选择的太子很优秀,这很好。
但这孩子是不是长得太快了?
他还正值壮年,他的太子如今已经有了大人的模样,是不是马上就会不满足于当个太子,想要更大的权力?
看,顾朻现在甚至还积累了一定的人望。
连那群最难搞定的言官,都夸奖顾朻。
他当然不会直接把自己对太子的矛盾心情说出来,而是找了个机会跟赵骅谈:“听说你之前让赵淩帮里干活?”
赵骅作为天子近臣,还是管天子小金库的近臣,揣摩皇帝的心思比揣摩赵王氏的心思还准,立马用一种带着点惶恐的语气说道:“小儿文章写不明白,算数倒是还行,比现在户部里的好些官吏都算的清楚,是真能帮得上忙,不是瞎胡闹。”
顾潥摆摆手:“朕可不是追究你这些小事。你让赵淩把你的活干了,他没什么想法?”
赵骅立刻“想都不想”地说道:“他能有什么想法?儿子给老子帮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嘛。”他像是觉得自己嘴快,立马躬身,“臣失言。”
顾潥微笑:“没事。赵卿退下吧。”
“臣告退。”
等赵骅离开御书房,顾潥反倒念头通达了。
没错,太子是他儿子,能干也是给他帮忙。
太子现在还只是在御书房里看看奏折,压根谈不上帮忙,都不如赵骅的儿子。
瞧瞧人家七八岁的孩子,都已经能正经干活了,他家太子还差得远呢。
嗯,这倒也不是一件坏事。
人家的儿子再优秀,将来也得给他儿子干活。
这么一想,顾潥的念头就更加通达了。
离开的赵骅心情却一点都不轻松,忍了一天上班没表现出什么异常,下班接了赵淩回家的马车上,握着儿子的手冰冷,还在微微颤抖。
伴君如伴虎,尤其是伴顾潥这样一个多疑的皇帝。
谁能想到呢,顾潥竟然连自己的太子都要猜忌。
那可是他和皇后的儿子,也是他们的嫡长子,学识和品行毫无问题,甚至是公认的优秀。
这样的太子要是被顾潥猜忌,他都不敢想将来大虞会面临什么样的动荡。
他今天的回答,应该是暂时停止了陛下的心思,但猜忌一旦开始,就不会熄灭。
赵淩看着这样的赵骅,也不敢造次,只敢在心里面揣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马车到赵家的时候,赵骅表面上已经恢复如常,瞧着儿子眼神里的担心,他到底还是说了一句:“等爹想想,该怎么跟你说。”
“嗯。”赵淩松了一口气。
他就怕大人们干什么事情都不跟他说。
虽然他的力量有限,但提前知道,总比懵懵懂懂要好。
他头一回见赵骅这幅样子,一路上连赵家要凉凉的可能性都想过了。
现在看赵骅这样,应该不至于。
别的小朋友们不知道大人们的暗潮涌动,只知道过不多久,就迎来了清明的七天长假。
清明需要祭祖,但更是出门踏青的节日。
上学上得脑袋瓜子都快炸了的赵淩,并不是特别愿意跟着家人一起去小庄,干脆任性找了个借口,跟着窦荣去窦家的庄子。
窦家在京郊当然也有庄子,规模很大,只是和赵淩想象中的不一样,距离京城并不算近。
马车颠了三个多时辰,才算到了目的地。
赵淩和窦荣的午饭都是在马车上吃的。
坐了那么长时间的马车,赵淩下车的时候走路都有些不利索,原地蹦跶了几下,才算恢复过来:“你家庄子也太远了。”
窦荣头一回带小伙伴来自己庄子玩耍,很是兴奋:“其实还好。这一片田多,又有河。我们可以去钓鱼!”
“好!中了鱼,豆豆帮我拉鱼!”赵淩顿时摩拳擦掌,上辈子都没觉醒什么钓鱼佬血脉,这辈子算是彻底觉醒了。
尤其是经历过学农那回,现在看到鱼就觉得好吃又富足。
蒸咸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
可惜现在鱼因为烹饪和食用都麻烦,价格远远比不上鸡肉羊肉之类的传统肉类。
“走!我们现在就去!”
随行的仆从们见两个小主人跑远,护卫周东周南赶紧跟上,其他仆从都没机会劝。
只有难得见一次窦荣的农庄管事尴尬道:“六郎真是精力旺盛啊。”
元武把怀里的狸花猫放下,笑道:“来的一路差不多都是睡过来的,正好活动活动。走,看看晚膳吃些什么。”
没有大人管束,身边又有小伙伴,窦荣和赵淩两人玩得忘乎所以。
尤其待了两天后,米希他们也陆续过来,人多更加热闹。
到了假期最后两天,顾朻也来了。
这个年纪的少年,还没有太多的君臣意识,觉得顾朻就是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完全没有老板在,员工们玩不开的尴尬。
只不过在场除了窦荣和赵淩这两个年纪最小的之外,其他人都有些心事重重。
赵淩看出来了,只是不方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