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230)
“有托儿所、幼儿园这些帮忙带孩子的地方,等孩子大了就让他们上小学堂,认字明事理,再上职业技术学校,让他们进作坊干活。”
其实朝中关于开启民智这方面是两个观念,一方面在管理的时候讲愚民,认为比较好骗……好管理;另外一方面,又把教化列入地方官员重要的功绩,表达出朝廷的重视。
看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柔和的阶级固化手段。
读书难道是一件很便宜的事情吗?
别说赵茂了,就是赵辰、赵缙读书的时候,都得算着点钱买书,月月得赵骅补贴,就知道读书有多贵了。
想要好的教育资源,还得花更多的钱。
像赵淩读书的文华殿,那是有钱都进不去的地方。
知识资源其实是高度垄断在权贵阶层手中的。
真正的穷苦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很多人别说是写自己名字,甚至都没个正经大名,一辈子按照排行来叫,或者按照出生日期来起名字,不然就是起个贱名好养活,叫一些狗蛋之类的名字。
而赵王氏主编的小学教材和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完全是另辟蹊径。
除了其中涉及到少量官府的告示怎么解读的内容,剩下的教学内容在达官显贵的眼中都是一些低贱的工作。
让平民百姓中的一部分人掌握一部分基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给达官显贵们服务,让达官显贵们过上更加优渥舒心的生活,而不是和他们争夺资源,分享他们的权力。
这样的“教化”根本威胁不了固有的社会阶层,但在赵淩看来是一种伟大的开始。
他没能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哪怕是现在总共就两年的小学堂也不能惠及所有人,只能说做一点是一点。
反正在顾潥眼中,让妇女参与劳动这件事情,完全没有接受障碍。
本来能够脱产的女性就是极少数。
平民百姓家的女性去作坊做工,和下地种田种菜有区别吗?
富贵人家的女性很多也只是在家从事管理工作而已,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干。
让女性创造更大的价值,在顾潥这个皇帝眼中是件很好的事情。
他看着眼前铁脊县的模型,目光灼灼:“真想亲自去看看啊。”
“那就去啊。”赵淩想都没想,“先生要是路上轻车简从,到了铁脊县再摆开仪仗,路上花不了多长时间,也不会花很多钱。”
要是按照皇帝巡视,沿途修路修行宫,那花销就大了。
“嘿!还管起朕花销来了!真是你爹的亲儿子。”赵骅这个人,几个儿子女儿不管读书成绩高低,在管账方面是个顶个的能。
“那~是。”赵淩觉得不管是谁都该出去走走,皇帝更该出去走走,多去看看他统治下的天下,“不过先生您还是过几年再去,咱们把水泥路修上,房子都建起来,现在那边还是一片光秃秃……哦,就这么一小块造好了。”
顾潥顺着赵淩的手指往模型上看去,内心复杂:“朕怕是看不到了。”
赵淩不解:“为什么?您不愿意去吗?整个铁脊县都是您掏的钱盖起来的。”
顾潥拍拍他的肩膀:“先帝驾崩的时候,三十九岁。朕已经比先帝多活好几年了。”
“先生又没沉疴旧疾,如今正值壮年,就算再过二十年,那也能骑马射箭。”妥妥广场方世玉,“学生我武艺不精,都能上马杀敌。”
虽然他的武功不是顾潥教的,但他这种业余选手都能做到的事情,顾潥这种和皇后联手能把窦荣压着打的专业选手,肯定比他更强。
顾潥看了看少年郎的眼里满是真诚,完全没一点阿谀奉承的谄媚,承认自己被哄得很开心,突然问他:“你冠礼定在什么时候?”
“咦?不知道啊,得问我爹。”
对哦,他都是当官且马上就要成亲的人了,确实可以提前一点举行冠礼。
“糊涂蛋一个。走,跟朕一起陪母后用膳。”
“是。那学生的假?”
“懒货,准你每日上半天,来御书房。你们这一科真是的,一个两个的,朕的庶吉士都不够用。你也多过来陪陪太后。”
要说赵家是金钱敏感型,顾潥就是岁数敏感型。
他的母后已经六十六岁了,让他十分忧心老太太的健康状况。
赵淩被他这语气搞得还以为太后身体情况可能有什么不好,结果到长乐宫的时候,见太后娘娘在舞枪,那核心稳得跟钉在地上似的:“太后娘娘~”
太后立马就放下手上的长枪,拉住赵淩的手,又拉住顾潥的手笑道:“知道你不过来,肯定是被皇儿耽搁了。”又对顾潥说道,“水灵刚回来呢,你又不是朝中无人,尽逮着水灵做什么?让水灵多来陪陪我。”
“就~是。我跟您说……”
顾潥笑着看赵淩两三句话就把太后逗的哈哈大笑,也跟着笑。
当初母后郁结于心,太医开了多少方子都不见好,知道太后的心结,寻了和他大哥年龄相仿的孩童来给太后逗闷子,本以为就是一两年的事情,没想到竟然哄到现在。
顾潥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但看着前面活蹦乱跳的一老一少,又觉得刚才赵淩说的有道理,自己还正值壮年。
他想在有生之年,去看看他治理的天下,看看他的山川,看看他的城池,看看他的百姓,看看他的军队。
他小声跟李公公说道:“伴伴,你怕是得再跟着朕多干几年。”
李公公笑道:“几年可不成,水灵可是说了,您起码还得让老奴伺候个几十年呢。”
“哈哈哈!”顾潥感觉胸口郁结了几年的一口浊气吐了出来,浑身都轻松了。
第128章
赵淩在顾潥的眼中, 分量是不一样的。
那是祥瑞。
赵淩也不断用实力证明自己能够给大虞、给顾潥这个皇帝带来源源不断的好处,是个真正的祥瑞。
顾潥和朝臣其实都有些犯愁,赵淩的军功该怎么算。
按照军功的算法, 杀敌一百多人, 高低能升个百户, 可赵淩是个文官, 哪怕给个没有实权的武散官也不妥当。
可赵淩这军功又实在不小。
哪怕是朝中最能挑刺的, 也没法说单人单骑能杀敌一百多,还能带回来一百多匹战马, 还带回来了塔尔罕重要的情报。
最后大家商量不出一个什么结果来,只能等赵淩回来了商量着来。
结果赵淩倒好, 嘴巴一张把这功劳一笔勾销了,还说自己擅离职守什么的。
别提天灾压根没办法, 天皇老子来了都没法怪罪;就说那“职”都是顾潥临时起意,目的只是想着让赵淩省着点花钱。
顾潥想和以往一样, 私底下给赵淩一点贴补, 结果赵淩没要:“先生您的钱留着将来游览大好河山用,学生有钱。”
行叭,现在既然最麻烦军功问题解决了,那就直接谈赵淩在梁州赈灾的功劳。
赵淩待在御书房里, 听一群大臣们讨论给他升什么官……不是, 是把他调到哪个部门去。
赵淩现在已经是工部郎中了,再往上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工部已经没位置了, 只能平调。
说是平调,其中有很多讲究。
譬如大家都是县令,品级是一样的, 但当一个富县的县令和当一个穷县的县令能一样吗?
景侍郎就提议,让赵淩从工部调到他们吏部来。
他们吏部的官就是比其它部的官厉害。
工部侍郎做了个撸袖子的动作,第一反应是跟景侍郎动手,被人拉了一下才选择动嘴。
两名侍郎吵架,那叫一个引经据典骂人不带脏字。
赵淩这个临时凑数的庶吉士,一字不落地把他们的对话记录下来,等会儿回去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将来等他退休了整理整理,说不定能出一本野史。
赵骅看他这幅两眼放光专心看热闹的样子,想着这糟心玩意儿幸亏不是在户部,再一想这是自己亲儿子,感觉有些心梗。
赵淩不出声,他这个当爹的不能不出声,把两位侍郎拉开,上前一步说道:“吾儿年幼,还得多历练,升迁平调还是跟着大考来走比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