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穿越]官家/福宁殿(下)(60)

作者:初可 时间:2018-04-08 19:08 标签:重生 宫廷侯爵 穿越时空 相爱相杀

  赵世碂冷着脸,与他隔着几步,公事公办地说道:“你的所作所为已全部暴露,你有何话好说?”
  易渔回过神来,他知道他该好言好语对待这位十一郎君,他向来也是十分懂得人情关系,可他做不到。他也冷着一张脸,沉声道:“十一郎君是指什么事?”其实易渔这几日虽过得黯淡,也想了许多,知道自己的前程已毁,更知道自己的事儿怕是已经暴露。
  只是他也不知道到底暴露了多少。
  “你杀了自个儿贴身小厮长风的事。”
  易渔的手心一凉,长风虽是他的家奴,他却已是官,根本不能轻易杀人。再者本朝律法不算严厉极,却也不许随意打杀家奴。仅这一条,易渔便知道,他的前途真的是到头了。
  即便有幸出去,也就走到了头。
  他心中凉凉,身子更是有些软,伸手扶住墙壁。
  赵世碂索性再道:“再有你偷取他人印刷术,欺骗陛下一事——”
  易渔大声驳斥:“我没偷!那是我自己的!”他的眼睛血红,他辛辛苦苦研制多年,怎会是偷的!
  赵世碂不为所动,继续道:“你贿赂多名官员,陷害宰相,扰乱朝堂。”
  易渔的牙关微微颤抖,这也知道了?
  “以及那些许多丧命于你手下的人,等等,所有的事都已暴露。”
  易渔身子更软,靠在墙上,一句话不说。他脑中一团乱,既有心在赵世碂面前硬撑着,却实是被这些事搅得实在再难撑下去。
  静了片刻,易渔抬头道:“自我关进此处,十一郎君是头一个来看我的,十一郎君可是得了陛下的授意?”
  赵世碂没搭理他。
  易渔淡笑:“十一郎君是指望我再供出其余的事儿来?只可惜,我自己都不曾记得我到底还做了哪些事。”
  这就是不想再说了,其实就凭已知的易渔做的那些事,已够他死上许多回。
  不过证据从不怕少,赵世碂有心再逼他说出更多,便再道:“那些都是明面上的。私底下,我也有事要与你算一算。”
  易渔嗤笑:“十一郎君但说无妨。”
  “你的妹子为了替你伸冤,去敲了登闻鼓。”
  易渔大惊,不可置信地看他。易渔此人坏透了,却的确对他的亲妹子很不错,到底一母同胞,他急道:“敲登闻鼓?!”
  “挨了三十大板,浑身都已被血浸透。”
  易渔伸手抓住墙壁,瘦削的手面,青筋尽数爆出。
  赵世碂再道:“心疼?”
  易渔抬头看他,眼中满是恨意。
  赵世碂露出一丝笑:“算计我时,怎不心疼你的妹子?”
  “你都知道了?!”易渔大声道。
  赵世碂知道别人都当他是草包,他不在意地笑了笑,轻描淡写道:“易大人放心,我会好好对你的妹子。”
  易渔失声:“你威胁我?!”
  “你?值得我威胁?”赵世碂不屑。
  易渔知道这是赵世碂跟他翻私账,他心中更恨,不由就问:“你要如何对我妹子?!”
  赵世碂回以一声冷笑,走这一趟不过装装样子。也不欲与他多说,甚至看也未看他一眼,回身要走。
  “十一郎君!”易渔再叫住他,双手不停握住再松开,到底道,“求你放过我妹妹,这些事都是我所为,与她无关,她什么也不知!”
  赵世碂暗讶,没料到易渔对他这个妹子竟然有几分真心。既然有真心,又为何非要将妹子往他面前送?但他与易渔已实在无话好说,他并不听易渔多言,继续往外走去。
  易渔实际已是十分慌张,苦撑到这会儿,妹子的事压垮了他。
  他原以为他出来顶了所有事,他的家人也会安然无恙,他们只是庶民。此时他才察觉,赵世碂连他的家人也不愿放过。
  他声音中终于生出几丝溃意,苦声问道:“如何才能放过我妹子?那些事全是我独自做的!”
  赵世碂回身看他,笑了笑,轻声道:“是你做的也好,不是也罢。只要你是她的哥哥,她是你的妹妹,她就得受这些。”
  “你到底要如何对她?!”易渔追问。
  赵世碂淡声道:“你们毁我名声,我一报还一报,也毁了她名声如何?”
  易渔大步走到牢边,双手抓紧精铁栏杆,死死地盯着赵世碂的面容。他知道,赵世碂说到就会做到。这些宗室子弟向来将人命看做草芥,他们是扬州富商又如何,他妹妹只是普通平民。
  即便富贵如此,哪怕死了,也没人会为她伸冤!
  已是这样的时刻,易渔已经恨极,脑中也是乱极,他已想不到自己做的那些荒唐事与错事,更忘了到底是谁害得他的妹妹走到这一步。
  他想到的是赵世碂与他之间的天壤之别。
  这该死的天壤之别。
  他想到的是中秋月光下,与陛下拥吻在一处的赵世碂。
  易渔忽然笑出声来。
  笑声诡异,叫人听着身上便要起麻意。
  赵世碂本已打算走,又回身,皱眉看他一眼。
  易渔在牢中数日,身上脏成这般,这一刻,脸上却忽然起了光。
  他盯着赵世碂的脸,一字一句道:“你若是敢欺我妹子,我便将你与陛下的事告知于天下!”


第202章
  听到这样的话。
  赵世碂沉默片刻, 抬眼望向易渔。
  易渔脸上生出得意, 笑得更是张狂。
  易渔是钦佩陛下不假,甚至可以说是仰慕, 但陛下于他而言从来都是镜中月, 他索性利用一番又如何?!他命都快没了!他见这番话说得赵世碂沉默起来, 得意地继续道:“她若伤了一根指头,我便叫全天下的人知道你与陛下的事!”
  易渔自以为拿捏住了赵世碂的软肋。赵世碂可是未来的皇帝, 若有了这个污点, 才是真正无法真当皇帝!不仅无法当皇帝,怕是还要背上骂名。况且以赵世碂与陛下拥吻在一处的情态来看, 赵世碂更不愿陛下也染上这些污点。
  他看赵世碂不说话, 愈发肯定心中想法, 再道:“我被关进来前,侍卫说了,我的事儿只能陛下亲自审问。你即便今日来瞧我,定也是陛下的授意!你根本无法左右我的生死!只有陛下能定我的生死!我犯了这么多的罪, 左不过就是一个死!但我家中是商户人家, 不为官, 连累不到我的家人!死就死!只是砍头之前,我也要告知天下之人你与陛下的事!”
  易渔越说,声音越大,他自己反倒真的被说得兴奋起来。
  他觉着死又如何,他手上捏着这样的消息,即便死, 他也要风风光光死一回,他的声音说得在牢中甚至起了回声。
  他的想法,倒也对了一半。
  赵世碂未想到易渔竟然知道他与赵琮的关系,此事虽不是他的软肋,却的确不好办。赵琮回来,总要当面审问易渔,总要有人在,易渔已疯,若是口中无遮拦,叫旁人给听到了——
  赵世碂转身背对易渔,实际在皱眉。
  他仅思索片刻,便已做好决断,待赵琮一回来,迅速告诉赵琮此事,私下里了结易渔便是。
  他想罢,不发一言,抬脚走了。
  易渔见他竟然走了,觉着不可思议。
  这是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却竟然不中用?!
  易渔的心态至此,彻底崩塌。
  赵世碂离开开封府的大牢,侍卫毕恭毕敬地将他的刀交还于他,他走出开封府衙,面带微笑,与众人说已当面见过易渔,具体审问只待陛下身子好了便问。
  官员也好,百姓也好,在意的不过是宫中不闻不问。眼下见十一郎君将人见了,更是做了保证,他们便放下心来。只等陛下身子好了,好审问易渔。
  即便如此,难得遇上这样大的事,京中学子照例为此事奔波。
  赵世碂在回宫的马车上,一路都在摩挲着手中短刀,眉头紧皱。
  仔细想来,易渔这事儿其实还是很难办,哪怕赵琮回来,想叫易渔不胡乱说话,只能在牢中了结了他。只是若在牢中了结他,又如何给那许多人交代?若是不了结他,还能给易渔灌哑药,哑了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但是症结也在此,好端端的一个人哑了,又如何给人交代?
  赵世碂烦不胜烦,不由又想,若是他来当皇帝,他谁的意思都不在意!
  他想叫谁死,那就得死,反对他的都得跟着一同死!最不缺的就是能人,死了一个,总会有更多人涌上来。
  偏偏这是赵琮,他不能违抗赵琮的意思,更得从赵琮的立场出发,看待、解决这些事情。
  赵世碂是真不想当皇帝,也是真心不觊觎这所谓皇位。
  只是越到这个时候,他越发察觉自己的无力。
  权力这个东西,他早已不渴望,他渴望的还是掌控一切的感觉。
  他骗不了自己。
  而易渔心绪已是崩塌,行事越发癫狂,他开始镇日在牢中怒吼,嘴中说得都是些听不得的话。侍卫们有陛下的令在先,不敢打他罚他,只好用布巾塞了他的嘴,更将他捆在精铁栏杆上。
  可是易渔也总要吃饭,总要松绑,易渔就趁这个时候,咬破了自己的手,在堵自己嘴的布巾上用血写书。
  侍卫方才去拿了东西,不过片刻功夫,回来的时候,看到那块摊开在栏杆上的血书,差点没吓瘫。
  他一刀斩断那块布,从身后又拿出一块布巾来,狠狠堵上易渔的嘴:“你也别想再吃饭了!”说罢,到底踢了易渔一脚。
  易渔嘴中支支吾吾,伸手去胡乱抓。
  侍卫抓起地上的碎布,回头就往外走。
  这位侍卫还恰好就是那日赵世碂来探监时的那一位,他心中忐忑,那布上写的字儿能看吗?
  但他更怕,若是自己不说,易渔胆子这么大,陛下又不许打杀,日后要牵连了他。
  他到底找了个时候,去求见十一郎君,将血书递给赵世碂看。
  赵世碂只看一眼,便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他将东西一把攥在手中,回头瞟向侍卫。
  侍卫“噗通”跪到地上,抖抖索索道:“十一郎君,小的什么也没瞧着!”
  赵世碂“嗯”了声,慢条斯理道:“易大人怕是念我了,我稍后去看他一眼。”
  侍卫赶紧道:“小的去安排。”说罢,得了赵世碂首肯,他赶紧溜了。
  赵世碂将碎布拼起来,看着布上的字,连连冷笑。
  布巾上的血腥味还很浓重,一阵阵勾得赵世碂只想杀人。
  他也想不起来,他已有多久不曾杀人。
  实是有些想念杀人的滋味儿。
  太原府,赵琮的落脚处。
  邵宜吃饭的时候,穆扶就在一旁陪着,无论邵宜如何打量他,他也是面无表情。
  穆扶其实有机会能溜走,他的身手很不错,外头又有应援。
  他是索性将计就计,他们三郎派他过来,本就是叫他保护陛下。近身保护,岂非更安全?正好他也趁这贴身伺候的功夫,好观察这位十分聪慧精明的陛下,到底是否对他们三郎有所保留。
  他认识邵宜已久,更是一直躲着邵宜,自认从未露出破绽,因而心中毫无担忧,十分镇定。
  邵宜见他这样镇定,反倒有些懵了。
  难道他看错了?
  否则怎会有这样镇定的人?
  他心中百般想法,将饭吃了个精光,灌了几杯茶,起身整理衣裳,便准备去向陛下辞行,顺便说这位中年太监的事儿,想叫陛下小心些那位十一郎君。
  谁料他进去求见的时候,得知陛下头有些疼,白大夫正在里头看着。
  好端端地身子不适,还是头疼这种病症,邵宜便索性没再进去,反正不过明后日陛下也就回开封了,还是京中的事更要紧。他与路远等人说了声,转身就去外头牵马回开封。
  穆扶还将他送到门口。
  邵宜翻身上门,再看了穆扶几眼,转身离去。
  只是邵宜骑马出去没多久,忽然便见前头行来一队精兵,一看服饰便知不是太原府的厢军,也不是太原府衙内的侍卫。
  邵宜皱眉,他这个皱眉的功夫,他们已经走近,手上拿住一个路过的百姓就问“是不是西夏细作”,或者再问“可曾见过西夏细作”。眼看就要问到他,邵宜迅速骑马掠过,远远避开他们。
  他往城门走的一路,只见越来越多这样的精兵,满街百姓都有些慌乱,四处乱跑。甚至到了城门附近时,许多人正折返,嘴中说着城门被关的话。
  邵宜眉头皱得更深,又往城门行了一段距离,已经十分接近了,他瞧见一辆四驾马车。马车上头印有齐国公府的徽记。
  邵宜冷笑,当真是天高皇帝远。姜家的齐国公爵位早就被陛下给剥了,他们家也早就不配坐四驾的马车,这是逾制的!也就仗着陛下瞧不着!姜家胆子也忒大!
  城门已无法再走,邵宜也无时间去管西夏细作的破事儿,索性痛快转身,朝太原府的城北而去。
  城北有城墙,好在城墙很高,轻易没人能翻过,因而这儿看守的人很少。
  路上,他翻身下马,将马寄放在一处旅店里。随后他便爬到屋顶上,一户户地跃过,到得城北城墙,顺利翻墙而过。
  邵宜这样的官职,专为陛下做暗地里的事儿,各处都有落脚处。
  太原的落脚处恰好就在城外,他去牵了马,赶紧往开封府赶去。他走的并非官道,而是更近的一条道,离平定军很近。他的这一路很顺利,只是走到小半时,他忽然发现不对劲。
  只见远处尘土飞扬,马蹄声越来越近。
  邵宜一愣,赶紧骑马避到树林中,不多时,便眼见着无数马匹与兵将从身前掠过,全部往太原城中去了!
  这么一看,怕是有一两万的人。
  他们马鞍与服饰上头都有平定军的标识。
  邵宜脑中一个惊醒。
  姜未怕不是为了搜查什么西夏细作!
  否则何至于突然来了一两万的平定军?
  城门关上了,是为了关住陛下等人!派人搜查西夏细作是假,找出陛下才是真!这些忽然赶至的平定军是为了跟里头的姜未里应外合,目的?
  陛下怕是有难啊!
  邵宜一阵脚软,他不禁觉得此时从最初便是一个阴谋,甚至连杜誉都不可信。可城中如今只剩陛下一人,陛下的那些亲卫,再有用,敌得过这些兵力?!姜未手下可是有十万兵马啊!虽说才来一两万,就这一两万都已够呛!
  他又想到女真与姜未勾搭上的事,脑中更加混乱。
  他深吸一口气,迅速理清脑中思绪,强打精神,拉着缰绳,转身就朝城中赶去。
  他们都走后,尘土还未消。
  一伙人从方才邵宜躲着的身后冒出来,其中一人庆幸道:“小的还以为咱们被瞧见了呢!”
  他们见邵宜直挺挺地就进来,都以为被发现了。
  谁料邵宜也是来躲人的,那人说罢,又坏笑道:“大王,今儿有热闹可瞧,中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螳螂黄鸟什么的?”
  另有人嗤道:“那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大王,咱们就当那黄鸟儿?”
  几息之后,一人哼声,半雅不雅地说:“黄鸟你个鸟!”
  其余人一同“哈哈哈”笑起来,似乎十来公里之外,城门以内的纷乱与他们没半点儿关系似的。
  作者有话要说:
  【元宵小番外:白发齐眉】
  李氏是在开封府的西大街上卖花灯的。
  十余年来,她只在上元节的时候出摊。
  一来是因她家住在城外,进城一趟不容易,东京城中虽无宵禁,却也只有上元节这等佳节时,往来才是最为便宜。二来,是因只有上元节时,她的花灯才能卖得出去,她的花灯制得只能说是一般。
  从前没嫁人时,父母兄长嫌弃她制得不好,她头一回下定决心进城卖灯前,就说她铁定一个也卖不出去。
  嫁人后,夫君也说她的手并不巧,却比父母和缓了些,只说这灯怕是不好卖啊。
  生下一双儿女后,小儿子也知道笑得将那眼睛眯成一条线,说:“娘做的兔子灯像老鼠哩!谁买呀。”
  气得她差点上手揍。
  总之,没人赞她的花灯好。
  李氏却还是年复一年地去城中卖花灯,并且只在上元节这天卖。
  只因多年前,曾有一位极为俊俏,极为和善的郎君买了一盏她的灯。那位郎君夸她的灯好看,那位郎君还在她的示意下对着月亮看那锦鲤灯,以窥见其中的小蹊跷,那位郎君更是给了她五个桃花形状的小金锞,那是她头一回见到金子,还是那么精致那么多的金子。
  李氏成亲已十余年,按理来说,世上能有多少人记得十多年前曾匆匆有过一面的人呢?
  李氏却记得清清楚楚。
  是因为那位郎君极为和善而记得这样清楚,还是因他出手大方给了这么多金子才记得,亦或是因他是唯一买了她灯的人?
  老实说,她也不知道。
  这一年的上元节,她如同往常那般进城卖花灯。
  城中如同往年上元佳节那般热闹,她与夫君赶着牛车,到得地方,夫君帮她将灯架子架上,又将她亲手做的灯一一挂上去。几番一收拾,天便暗了,满街的灯都亮了起来。一双儿女岁数还小,不敢常带他们进城,他们见到这幅盛景高兴坏了。
  李氏自然也不强留他们陪着一道卖灯,叫夫君带孩子去吃汤圆儿。她年年元宵都要进城,知道哪处的铺子卖的汤圆最好吃,更知道哪处最热闹,一一告知夫君。
  女儿坐在夫君肩膀上,儿子牵着夫君的手,三人乐呵呵地汇进人群当中,先往宣德楼去看宫中特地布置的灯盏。
  李氏微笑着看他们走远,心中格外平和,且知足。
  他们的身影不见后,李氏收回神,继续守着她的灯架子。
  东京城,说大那是格外大,这是京城,多国朝贡之地。
  说小却也格外小,小到李氏曾有幸见过那位郎君。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