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穿越重生后我富可敌国(392)

作者:假酒喝了头疼 时间:2024-06-02 10:03 标签:爽文 种田文 轻松 穿越时空 宫廷侯爵 随身空间

  结果这就发现了,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的基础知识都十分扎实,若是去考科举,不说秀才居然,童生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至少有一半的学生都能考得上。
  这就有些惊人了,从前,一个州府,每年的童生试,能有几十个人通过,就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这学校上千的学生,一半都能考上童生啊,而且更惊人的是,这些学生大部分从前都是不识字的。
  如今才学多久啊,这学校正式开学,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呢。
  还有从前被他们忽略的女子,也并不差,优秀学生的公示栏上,有不少都是女学生呢。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祁秋年的学校,工厂,都不缺女子的身影,甚至还有些女子身居要位,同样把底下的员工管理得妥妥当当的。
  这...女子做官,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了?
  就像小侯爷说的,女子也能出来工作,就相当于多了一个生产力,这世界总不能只靠男人就撑得起来。
  不说高官,就说衙门小吏,文书,录史,后勤,可以让女子们先从这些岗位开始嘛。
  祁秋年十分满意,老皇帝没表态,但晏云澈后来跟他说了,老皇帝是想把这个改变留到下一个皇帝去执行。
  祁秋年也理解,是给下一任皇帝送政绩呢,女子从后宅走入人前,这几乎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
  反对也没有任何意义。
  老皇帝这一行人,离开的时候,心满意足,甚至还准备直接把北宜的某些政策套用到别的州府去。
  回去的时候,祁秋年没去,北宜还有事情要忙,晏云澈送他们回去的,之后再跟火车一起回来。
  火车上,晏承安拿着自己的小本本,跟他亲哥哥讨论教育的事情。
  前几天大臣们都缠着祁秋年,让晏承安都没有多少时间去请教,只能现在问自己的哥哥了。
  晏云澈是最了解的,晏承安的问题,他都能给出一针见血的建议,很有祁秋年的风格。
  晏承安也能有来有往地讨论,建议和意见都很成熟。
  老皇帝在一旁听着,也不参与,但心里的盘算,晏云澈听得清清楚楚。
  果不其然,这次回京之后,晏承安在朝堂上主动提起了教育强国的问题。
  朝堂上有人站出来反对,但是这次随行的大臣,全部都站到了晏承安的身后,支持了晏承安这个决定。
  在很久之前,其实可以算是帝王和世家共同治理国家。
  而世家有这样的权力,同样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这些知识不拘泥于书本,还有格物制造业,哪怕是一本菜谱,他们都捏得死死的。
  以此来保障家族在朝堂上的地位,同时,也是要愚民,让底层百姓不能读书明理,让他们如同老牛一般地替他们卖命。
  但是现在不同了。
  先有老皇帝登基之后,用雷霆手段整治了部分过于嚣张的世家,兴科举,开民智。
  如今,朝堂上已经不缺平民子弟了。
  晏承安的提议,除了一起去过北宜的大臣,还有那些平民子弟同样也站了出来。
  为首的,是苏寻安。
  苏寻安之前的科举功名给他还了回来,今年又是三年一度的春闱,苏寻安有了傅正卿的教导,顺利地走上了朝堂。
  名次也还不错,是大臣们商讨出来的,榜眼,进了翰林院。
  也可以说是内阁的备选人才了。
  他比很多人都清楚,从平民走到朝堂,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什么。
  最后,老皇帝给了定论。
  “如今承安也长大了,其他皇子,明年的考核期就结束了,现在也算是给承安一个机会,就让他以教育出发,为期一年,同比今年,看一年之后会增长多少读书人。”
  “儿臣领旨。”晏承安的眼神是坚定。
  有了老皇帝的圣旨,晏承安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改如今的教育行业。
  先是村学。
  那些人口比较少的小村子,那就三四个村子一起,共修一座学堂,选一个折中的地方。
  大村子,人口多的,就单独修一个学堂。
  雇佣的都是那些科举无望的穷秀才,村学的目的是扫盲,能教百姓识字算数就够了,不需要很高深的学问,能考上秀才功名的,哪怕是吊车尾的成绩,也是绰绰有余了。
  但也不是都收,晏承安从他祁哥那边要了一套测试题,人品过关的才录用。
  这套测试题,基本上就直接排除了那些顽固不化,思想腐朽的书呆子。
  是了,所有的村学,都是要收女学生的。
  每一所村学,按照学生的人数,分两到四个老师,学费是全免的,只需要自己出笔墨纸砚的费用,然后学堂的修缮等等,都是学子的家庭共同承担。
  老师的工资,也是国家出钱,甚至晏承安还讨了个巧,这些村教师,新拟定了一个小官职,九品学官。
  这要放到后世,就能说一句公立学校的正规编制教师了。
  就这条件,已经足够让那些秀才们努力争取了,他们从前读书,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吗?
  但他们的能力也就到这里了,能考上秀才,都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想要再往上考,又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拿不出这钱的。
  如今他们秀才功名也能当官了,虽然是新拟定的官职,但那是实打实的九品官啊,享受国家俸禄的。
  接下来是招生,招到六到十五岁的学生,原本想不限年龄的,但根据实际情况来说,不是特别合适。
  十五岁的孩子,已经成丁了,不能称之为孩子了,甚至还有很多人十五六岁就要成婚了,再来上学就耽误家里的活计了。
  但晏承安跟他祁哥学了,学校上五天休息两天,这两天刚好就上公开课,谁都能来学,也是不要钱的。
  招生的时候,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几乎所有家庭都把男孩儿送来读书了,但是女孩儿,就零星几个。
  想也能明白,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晏承安也不慌,家里有女孩儿的,不送来读书的,如果家里还有男孩儿,那就收一年十两银子的学费。
  这政令发出去,引得无数家长的不满,女孩儿读什么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
  他们送家里的男孩儿读了书,以后不说考科举,去城里找个工作也方便。
  但晏承安八风不动,铁了心要让女孩儿们一起来读书。
  那些家长闹了一通,最后也没用,甚至还有几个过分的典型,直接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呵,想读书,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学费都免了,一套启蒙书籍,现在也不贵了,这还不珍惜。
  那既然如此,就去找私塾吧,除了学费,逢年过节还得给夫子孝敬。
  如此,这男女学生的事情,很快风平浪静。
  把女孩儿送去读书,能免十两银子呢,大部分百姓想通之后,却也觉得女孩儿读书也不错。
  万一人家的姑娘都送去读书了,自家的没读过书,以后怕是说亲都不好找对象,甚至还有可能影响自家男孩儿说亲呢。
  说来也是,他们大部分也是有儿子的,以后给儿子说亲,肯定要选对方家庭和谐的,要重男轻女太明显,他们也不想要呢。
  而且,如果他们能娶个能识字算数的儿媳妇回来,也是一种骄傲呢,在家还能给没上学的孩子启蒙呢。
  潜移默化地,女孩儿跟男孩儿有了相同的待遇。
  村学的事情不难办,接下来又是县学。
  如果非要分一个等级的话,村学是小学,县学就是中学了。
  县学的教学内容就要更深入一些了,不说以后能做官,但也得奔着童生或者秀才去的。
  县学首批学生,收的是有基础的学子,同样男女不限,但是有基础的女子太少了。
  不过下一批就不同了,下一批县学的学子,直接从村学招收,除此之外,想要上县学的,得要通过入学考试。
  当然了,县学里,也带了小学部的,是要招收县城里还没开蒙的孩子的。
  再接下来,就是书院的整改了。
  从前,几乎每个州府都有书院,都是招收有功名的学子,至少都是秀才起步,还得是前好几名的。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