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531)
他没有哭。
这种小事,犯不着哭。
又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遇到了问题想办法解决就是,最坏的情况不过是推翻一切再重新开始。
这部电影砸进去了那么多人那么多钱,他们作为领头的主创,要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责任。
“这件事需要让余师兄知道。”他听见自己这么说。
潘泽永点头,“对。”
余寻光跟他们是平等的,现在遇到了电影设定方面的事,他们不能自负地认为自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而瞒着他,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打着为他好的旗帜替他做决定。不论答不答应杜制片的要求,他都享有事件的知情权。
“就现在吧。”潘泽永一拍大腿,起身。
杜制片既然已经把话说出来了,那就代表着投资方那边已经坐不住了,他们的时间也不多。
武晨远顺势掏出手机,“我先问问他在哪儿。”
余寻光正在剧组的摄影师那儿。
这个摄影叫邱连民,是李恕坤团队跟过来的老师傅。他拍过余寻光的《与善同行》,前些年又参与了《辰起时》,跟这俩孩子都有几分香火情。
余寻光下了班来找他,是为了在他这儿确定分镜头的内容。
《少年之死》开拍近两个月了,余寻光也看出来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不是程序上,而是拍摄和成片的方面。
邱连民这里有剧组拍好的全部镜头存底,也有一些潘泽永初剪好的镜头。余寻光在上个月会以周为单位过来找他要片子看,从这个月开始,频率密集到了两三天一回。
他看片子的时候不常说话。邱连民以为是他新养成的习惯,也没多问。
但是最近,他自己琢磨出问题来了。
他正好借着今天晚上这个机会发问:“小余,是不是小潘的镜头拍得有问题?”
“嗯?”余寻光没应声,反而问:“叔,您觉得哪里有问题吗?”
邱连民有一瞬间的沉默?后来一想这俩都是自家孩子,没什么不能说的,便直接道:“我是觉得画面内容太干巴了。”
余寻光和邱师傅认识这么多年,早熟得跟什么一样。他看他杯子里的水空了,起身去帮他倒水,“叔,您继续说。”
邱连民的眼睛追随着他,“小潘后来不太记得要往中间加景。”
他说得委婉,其实仔细一想,这或许就是潘泽永不足的地方。之前没暴露,是因为他当家的时间少,作品还不多。拍《辰起时》时,空境和美术有央视那边负责,其他部分还有张庆鹤补充,看不出来什么问题。而他此前独立指导的《天才算法》又是都市剧,景色镜头基本上是用来做画面拼接的,功能性大于观赏性,成片也没有哪里不好看。
现在拍电影可不同了,电影的灯影、光线、大小景,远近景,都得在美术上发挥出观赏的作用。
邱连民分析:“可能还是那什么话剧形式闹的,他太追求这个了。”
话剧舞台上一幕幕的景的固定的,哪怕有舞美艺术,也不是实拍的电影能比的。
潘泽永和武晨远追求这种话剧形式,在定分镜头时就往这个方向去靠。后来开组,演员配合得宜,剧组氛围也好,潘泽永一时上头,更是只记得拍演员。
其实演员对戏时的布景是有的,他前面还为了拍余寻光的镜头等了光。
但邱师傅的意思是中间衔接方面不够。
余寻光点头,他也觉得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之前以为是潘泽永打算先拍人物再拍景,便没多说什么。最近这段时间他看着素材越来越多,再在心里把成片和小潘哥的分镜头一对,才明白他是真的没有设置这个环节。
电影到底不是固定舞台上的话剧,再加上片子本来就有欣赏门槛,剧情里又一直都是演员高强度的台词输出,如果不给观众留出足够的缓神、放松、理解的时间,他们会看得很累。
说是不要低估观众的鉴赏水平,但影视制作人也不能把愿意费脑子看剧的观众的人数想得太多。
为了观众的精神不至于一直保持紧绷,余寻光觉得有必要重新在电影的节奏方面下点功夫。
要完成这方面,需要导演费功夫。一部电影,镜头的安排都是有学问的。现在《少年之死》遇到的情况有些棘手,但不是太难办。潘泽永不是什么听不进去话的人,余寻光提意见也是为了电影好。他给出建议,潘泽永做出判断,采纳的话尽快想出解决方法,再有其他工作人员配合完成,或许能赶在杀青之前完美解决。时间实在不够,把杀青日期往后推迟半个月也不是不行,剧组想来有足够的资金支撑。
邱连民不知道余寻光怎么想的,他只下意识地帮另一个说话:“小潘还是太激动了,也不太能沉住气……你别看他快四十岁了,还是小孩心性。这回的剧本对他的口味,不是理想就是梦想,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又跟那个编剧聊得来,两个人天天凑在一起熬毒鸡汤,情绪高涨得很。”
邱连民就差明说潘泽永和武晨远俩臭皮匠是中二“少年”了。
在余寻光的脑海里,潘泽永莫名变成了杀马特少年的形象。他被自己的想象逗得发笑,同时不忘道:“也有可能是我白操心,小潘哥或许就是打算后面一起拍嘛。”
邱连民知道余寻光是在给潘泽永留面子,心怀慰藉。
他现在也带了两个徒弟。如果徒弟之间能有余寻光和潘泽永这种氛围,他也不用每天发愁了。
余寻光是真的觉得潘泽永的这个“疏忽”不算什么大事,更可能的,这是导演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而且哪怕是潘泽永出错了又如何?人不是机器,会被情感控制是很正常的事。
再一个,他认识的导演里也没有全能的人。
李传英只能拍自己写的本子,曾秀梅主要靠团队合作;聂梵控不住场,片场管理完全仰仗林汝芸;王宗伦现在还是不太会讲故事,李中桓也不会拍大场面的景;唯一一个凌爽,他的执导方式还为人诟病。
大家都是在一部一部作品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少年之死》才是潘泽永独立执导的第二部片子,经验不够很正常。而且也有剧情场景全部发展在学院中,没有什么大景物拍的可能。
总之,余寻光把这个点记下来,决定尽快找个时间跟潘泽永商量。
正这么想着,手机接到消息,潘泽永和武晨远找他有事。
余寻光便同邱师傅道别,回了自己房间。为了方便他们进来,他没关门。他正在房间的水吧那里拿矿泉水呢,一转身,两人就到了门口。
这么急?
好像脸色也不大好看。
余寻光拿矿泉水指了指会客室的沙发,邀请他们坐下,“怎么了?”
武晨远最后进来,关上了门。
潘泽永等着余寻光过来才和他一起坐下。他不胆怯,更不内耗,条理清晰地把刚才杜制片找他们的事说了。
期间余寻光一直安静地听着,望见武晨远过来,他抬手把水瓶拿给他。
11月的天,武晨远脸色通红,一脑门的汗,全是臊的。
潘泽永最后一句说:“我们觉得,不管怎么样,得来问问你的意思。”
余寻光把刚才拧开喝了一口的水瓶盖好,嘴唇轻抿,“我听明白了,我也看出来了,你们有些动摇。”
潘泽永低垂着脑袋,没吭声。
他如今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
心怀梦想的“少年”受到了现实的打击。
老实说,他不太有脸见余寻光。
武晨远也别开了眼睛。
这两个人,明明还没做什么,就一脸心虚的样。
“先不谈这个。师兄,我刚才去邱师傅那儿看镜头了。”余寻光直接把话题岔开,说起了自己的事,“我觉得,咱们那么多文戏,不加点美术进去是不是有点太干巴了?”
“啊?”潘泽永没想到话题跳度这么大,抬起了头。
余寻光于是看着他笑:“拍点自然的风景进去,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