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我在诏狱看大门(116)

作者:雁过寒潭 时间:2021-05-19 08:52 标签:美食 重生 平步青云 朝堂之上

  “二姑娘,跟着大小姐一起走了。”
  管家都泫然欲泣了。
  “她们走之前,应该是到书房来过。把存在家里的银两和能带走的古董首饰……全部都卷包了。”
  “什么?”
  王老爷又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为什么?就是不愿意相亲,也用不着逃跑啊?两个一起逃跑?”
  万达好笑地看了一眼杨休羡。
  你看!讨厌相亲的不光是我们两个,人家姑娘都不愿意。
  “应该说是……‘私奔’了。”
  管家巍颤颤地掏出一张纸,“大小姐说,她和二姑娘自幼长大,情投意合。约定此生要永远在一起,永不嫁人。前日知道老爷要给她们相亲,她们觉得难逃此劫,又不想自杀明智,所以……她们就私奔了。”
  王老爷接过那张不知道哪位王小姐留下的信笺,整个人都开始发抖,怀疑自己是年纪太大了,不但耳朵有问题,眼睛都不信了。
  这是什么?
  这上面写的都是什么大逆不道的玩意儿啊!
  这回王老爷是老腿一蹬,彻底晕了过去。
  “快快,快去请大夫去。”
  杨休羡对着管家说道。
  真是一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两位王姑娘简直就是福星转世。
  他们还不趁机搞事?
  “对对。我去请大夫,这里就拜托给二位了。”
  管家拔腿就跑,留下他们三人和一个已然昏迷过去的王员外。
  梅千张撸了撸袖子,笑了一声,开始干活。
  杨休羡站在王老爷榻边。
  想着万一他中间醒来了,就给他后颈来一下,让他睡得更熟一点。
  好家伙!
  两个女的私奔?
  二位王姑娘牛逼啊。
  万达听得下巴都要掉地上了。
  他走到窗边,给他们两人把风。
  看着外头乱的跟热锅上蚂蚁一样的王家上下,内心默默地给这两位大明朝的百合同志点了个赞。
  大明的女性,牛!


第47章 此生不见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就在王管家出门找大夫的短短时间内,王家两个姑娘失踪的事情,立即在浔州城里传的轰轰烈烈,掀起了城内最新的一股八卦风潮。
  身为半个当事人之……三的“似锦酒楼”万掌柜等人,从王家出来后,一路上也不免受人指指点点。
  “多好的小伙子,怎么王家两个小姐宁愿离家出走都看不上呢?”
  “不会有什么暗疾吧?”
  “是不是犯了事才逃到广西来的?身上背着案子吧。”
  万达听不懂当地土话,一路毫不在意地走着。还因为账册顺利到手了,心里爽快,脚下也虎虎生风。
  倒是听得懂当地土话的杨休羡和梅千张两人,听着身边这群三姑六婆和左邻右舍的阵阵编排,脸色都很是尴尬。
  不过这样也有好处。
  应该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不会有媒人上门,给他们保媒拉纤了吧。
  一行人回了酒店,还没进门,就看到邱子晋倚在门边,一脸焦急地看着他们。
  “掌柜的。京城那边来消息了。”
  终于把他们盼回来了,邱子晋拉住万达的手将他拉进店里。关上门,紧张地说道。
  刚才店里来了两个行脚僧人,在这里讨斋菜吃。
  广西这里虽然是汉僚杂居之地,但是信佛崇教的人很多,城内外寺庙遍布。这些僧人时常在城内外走动,祈求施舍。
  就在高会去厨房给他们盛饭的时候,其中一个老和尚俯身到邱子晋身边,将覃公公将要莅临的消息告诉了他。
  原来这两个人不是和尚,而是东厂的番子乔装打扮的。
  稍后,两人拿了装满素菜和白饭的钵盂,对邱子晋行礼后,转身离开。
  除了告知他们覃公公的消息,两人还带来一个情报。
  王家的两位姑娘,已经被他们在城郊拦下。至于如何处理,还要问一下万镇抚的意思。
  涉及到锦衣卫和东厂内部机密,这回没办法让梅千张旁听,万达打发高会和他去汪府给汪直问好,看看小家伙到底有没有事儿。
  听到又要去汪家,梅千张表情复杂,不过也没有拒绝。收拾了一下后,跟着高会一块去了。
  “陛下居然会派覃公公出宫,不会是军情有变吧?”
  万达趴在桌子上,忧心地问道。
  “不排除是用兵的方略有所调整……我们呆在浔州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他们之中,杨休羡最有经验。
  覃昌这样身份的宦官离宫,朝廷内部必然将会有大的举动。
  “幸好我们运气好,已经掌握了最重要的一部分情报了。”
  万达将账本从怀里掏了出来,一本本放在桌子上。
  “如果这个账本没有错的话。浔州的问题就大了。”
  把两位王小姐的问题先放到一边,众人粗略地看了一下这五六本账本,表情沉重。
  王员外的生意果然不是特别“干净”。
  应该说是很“不干净”。
  王老爷说他城外有良田万顷,应该不只是水田稻田,还包括了很大一部分山地。
  而城外的山地,世代都是僚人的家园。
  要知道,从洪武三年开始执行的“开中法”,其最初的目的,是因为边军疾苦,缺粮少盐。为了鼓励盐商们将粮食运到边境,补充当地粮草,换取盐引的良法。
  正所谓:中盐之法,军守边,民供饷,以盐居其中,为之枢纽,故曰开中。(《明史》)
  虽然这条法令在执行了没多久后,就开始有些荒腔走板,从运粮变成了在驻军旁边种粮。
  不过好歹也因为这样,开垦出了边疆的大片荒地,解决了民生问题。
  尤其是河套地区,辽东辽北,乃至靠近漠北的广大区域。
  原本因为连年战乱,百姓四处逃荒,良田荒芜,人烟稀少。有些则干脆自古都是无人开垦的荒地。
  把这些地方开垦出来,完全符合孔子他老人家说的那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
  虽然有明朝有驻军戍边,屯兵种地的传统,但毕竟军队的能力有限。
  建国之初,几个重要的边城都没有办法恢复农耕和商业流通,不利于边境发展和人口增长。
  有了这些盐商在当地屯田,招募农民耕种,又源源不断地将内陆的各种茶叶、布匹商品带到边境,很快就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几年下来,至少在北边的几个卫所,商屯都经营的挺不错的。
  要说有什么问题,问题也很明显。
  北边那边,发生的最多是所谓“占窝”——就是皇亲,勋爵,宦官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势力,买通户部,将本该发给商人的盐引,批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转卖给盐商,先赚上个一笔。
  如此一来,商人们势必将会在当地大肆剥削。甚至同时从事私盐贩卖,边境走私,以求尽可能地弥补其中的损失。
  不过北边那边空地多,虽然“开中法”在那里实施的有些不对劲,好歹没有和当地的牧民抢地。只是“占窝”,没有“占地”。
  但是西南这边却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土人们刀耕火种,在这里可是种了几百年的地了,边境的田地并不是无主荒田。
  王员外应该是通过一番运作,将当地土人有主的熟田,改名换姓,弄成了“商屯”。
  一边是贵戚“占窝”,一边是商人“占地”。
  这“开中法”的弊端到了广西这里,等于两头全占了,岂能不出事.
  “果然是‘京中有人’。”
  这么多账本里,有一本是专门记录和顺天府,应天府的各个世家大族还有官员应酬往来,利益交换的簿册。
  “不愧是两淮盐商,南京的这些勋贵们,就占了一半以上。”
  杨休羡粗略地翻开了一下,就眉头大皱。
  邱子晋正在抄录别的账簿,也是边抄写边叹气。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