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美娱]肖恩的奋斗 (下)(101)

作者:向家小十 时间:2018-06-05 20:04 标签:甜文 系统 励志人生 美娱

  这种疯狂的劲头, 比当年红头罩杰森吸了一堆脑残萝莉粉时的情况, 还要夸张。
  当年的脑残萝莉粉们喜爱肖恩扮演的红头罩杰森,多数是冲着英俊帅气、人设酷炫而来, 是崇拜偶像的心情;然而, 这一次,《比蒂贝蒂》那些喜爱检察官的剧粉们,很多人竟然抱着‘比蒂·贝蒂是我的灵魂伴侣’这种古怪又认真的想法。
  理查德快要气死了。
  早知道会出现这种状况,他宁死不让肖恩接这种见鬼的剧。
  剧组里的人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
  如果说,这是音乐剧彻底火了所导致的结果,可同样出演了音乐剧的理查德、斯纳德、阿莱西奥和苏珊娜他们, 却没有遭遇剧粉如此的围追堵截。
  他们不禁满脸迷茫,摸不清头脑地议论纷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检察官这个角色是很有魅力,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只是个二次元的角色啊。”
  作为剧本的创作者亚当,对此隐隐有些猜测……
  要知道,每个人一生中总会存在一些属于自己的小秘密。
  那些不敢,或者说是羞于启口的爱好,不会危害他人,却和大众认知不相符合的爱好,一如剧中检察官的那种女装癖,一旦公之于众就会被世俗鄙夷和嘲笑。所以,只能隐藏起来,在无数个午夜梦回之际,独自黯然地品尝,偶尔还会因为与世俗不同,产生出些许自卑和羞愧的心理。
  这种隐藏,不能说、不能做、不能流露一点儿蛛丝马迹,而且,极有可能是一生的压抑。
  但当他们看到英俊出色的检察官大大方方地站在舞台上,对所有人坦然从容、无畏惧地说出‘我是比蒂,我也是贝蒂’的时候,震惊之余,那层笼罩在心灵上的桎梏,刹那间被打开了。
  原来面对真实的自己,并没有什么可羞耻的。
  他们敬佩检查官的勇敢和坦荡,也向往着如检察官那样被他人所接受。前者自然没那么容易;但后者,却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既然肖恩扮演检察官,那他一定能理解和接受’的想法。
  这种曲折、隐晦又没办法说出口的微妙心思,全都变成了对肖恩的疯狂追逐和崇拜。
  他们所喜爱和追捧的早就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而是这个角色所象征的‘平等自由、无偏见无歧视的那个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仿佛只要大众接受了检察官的‘与众不同’,就同样也能接受更多的‘与众不同’一般。
  当然,目前除了剧本本身的创作者亚当,有了那么一点儿类似的猜测外,还没有什么人能分析到如此地步。甚至连那些疯狂的剧粉们,也仅仅是凭借本能和潜意识地去做,而非脑子里真的想了这么多。
  但这种对音乐剧的狂热追逐,却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演员们的表演激情。
  演员是需要观众的,越多的观众为之欢呼喝彩,他们越会干劲儿十足。
  舞台表演最不同于电影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它永远不会是重复的作业,它的每一场表演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一样的叶子。
  演员们的每一场发挥和表演,都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在中规中矩的首演结束后,因为观众热情的追捧,心中渐渐有了底气的主演们,开始试着创新和放飞起来。
  第三场演出的时候,已经表露身份的检察官比蒂和助理检察官阿尔德在处理一桩案件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阿尔德很尊敬地说:“您是最好的。”
  检察官和蔼可亲地微笑问:“你真这么想吗?”
  阿尔德肯定回答:“是的。”
  检察官玩笑地回了一句:“也包括穿裙子跳舞吗?”
  在剧本和首演时,阿尔德的回答应该是老实又忠诚的一句‘不管您穿什么,都一样’。
  但在第三场演出的时候,由于某个穿婚纱的粉丝,理查德扮演的阿尔德看了一眼观众席,直接临场发挥,镇定自若地恭敬回(抱)答(怨):“只要您不穿婚纱。”
  全场观众一怔后,都为之大笑鼓掌。
  他们不知道这是某个英国人发泄怨气的回击行为,只当是演员给予现场观众的一个彩蛋,所以各个都看得很开心。而且,如果有实况转播的话,此处真应该给那位穿婚纱的观众一个镜头,因为那位穿婚纱的观众同样也笑得合不拢嘴了。
  到第四场演出时,随意发挥的人是苏珊娜。
  她把一首女高音的歌曲改用法语来演唱,那种韵律会让歌曲更好听,这种改动,让她同样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和认可。
  接下来的每一场演出都会有细微、又无伤大雅的变动。
  有些能被观众们注意到的,是如理查德和苏珊娜那样明显的;有些观众根本注意不到的,比如,那些时常更换,来来去去的群演们。观众们顶多好奇一下,第一幕中领头跳鬼步舞(圆规舞)那位大长腿,怎么几天不见,腿变短了呢(唐尼:呵呵)?
  到了快第十次演出,也就是肖恩和理查德被粉丝追着跑,还险些被当成通缉犯被警察逮捕后的那一次……
  好脾气如理查德,这回的怒气槽是真满了。
  只是那么改台词的临场发挥真得不算什么了。
  在音乐剧结束的时候,肖恩扮演的检察官全神贯注地唱着那首《纵情任我》的歌曲。
  原本理查德是站在舞台左侧,肖恩旁边有一段距离的位置。
  但这一次,他悄悄地走到了肖恩的身后……
  很多连追了好几场的剧粉们都惊奇地望着这不同的一幕,饶有兴趣地等着这一场‘彩蛋’。
  这时候,肖恩太投入演唱中了,根本没注意到理查德的举动。
  等他专注地唱完最后一句[生命是一场盛宴,敞开心灵,活在当下。不需要妥协,只愿拥抱真实自我]的时候……
  理查德突然低声在他身后清唱了一句[只愿拥抱真实自我]。
  肖恩吓了一跳,本能地侧头微笑起来,以为理查德是想要和自己一起合唱。
  这首歌是整部剧中很具代表意义的歌曲,全剧组都会唱。排练的时候,虽然多数是独唱,但合唱也有过几次排练,所以,他没觉得突兀,只当对方又想临场发挥一次。
  但下一刻,理查德并没有唱歌,而是轻声说了一句:“我爱你。”
  肖恩猝不及防之下,以为自己听错了,条件反射地就是一句:“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理查德微微一笑,听话地重复:“我爱你。”
  全场哗然。
  尽管外界很多剧评家一直称《比蒂贝蒂》为‘无耻地用同性恋情为噱头,引发人们猎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买票入场,牟取钱财’。
  但事实上,整部剧中,检察官比蒂和新人助理检察官阿尔德之间的感情,始终都不言于口,而是通过工作和生活的一点点儿相处和互动,默契天成,互为灵魂伴侣的类型。
  别看外头讨论同性恋情讨论得特别热闹,可这出剧从开始到结束,检察官比蒂和新人助理检察官阿尔德之间,是绝没有正式告白的(暗示性地唱歌不算),没有真正确定过关系的,即使是到了结尾,也仅仅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地相视一笑。
  但没有人想到,理查德突然把这桩剧中的恋情放在了明面上。
  或者说,他在一语双关地向肖恩表明情谊(可能也有含怨向观众彰显下存在感的意思)。
  如果换作别的场合,也许会引来一些人诧异和回避的眼神。
  但在这个剧院中,在《比蒂贝蒂》剧情的渲染下,观众们仅仅是愕然了几秒后,就炸了锅一般地拼命鼓掌。
  显然,他们认为这个结局才是标准的HE啊!
  那种含含糊糊让大家猜的东西,虽然留有余韵,可不如直接说出来过瘾!
  然而,沉浸角色中的肖恩,实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他迎着理查德那深情的目光,惊喜又慌乱地直接出戏,以至于完全忘记了接下来的台词和剧情,张口结舌了半天,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是他从事表演事业后,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在正式场合中忘词。
  幸好,这次雇佣的乐队有着极为丰富的演出经验,恰到好处地奏响了一首众人合唱的歌曲。
  这首歌,在之前排练的时候,练了太多遍,最近演出更是天天唱,完全不需要思考,大家立刻齐声唱了起来,成功地掩盖了肖恩这一刻涨红脸的无措,也掩盖了理查德明显认真的神色。
  最后,他俩是手拉着手地向观众谢幕。
  观众们热烈地鼓掌,欢呼。
  直到很多年后,仍然有观众回忆着这一幕说:“那应该是我看过发展最具戏剧性的音乐剧了。”
  这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观众提起此事,眉梢眼角都忍不住地带出了一丝笑意:“太出人意料!太不可思议,他(指理查德)居然真的说了,天,当众说了……”


第190章 好莱坞没办法拒绝他
  观众对《比蒂贝蒂》中出现的同性恋情, 接受度超乎想象的高。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保守和反对的人,只不过, 大多数看过现场的观众被气氛和剧情感染, 都像是被洗脑一般,初步认可了剧中角色那种‘平等自由、不偏见不歧视’的态度。又由于检察官个人魅力的突出, 很多观众还转变成了角色粉, 认为检察官想和谁在一起都没问题。所以,被助理检察官告白什么的,完全喜闻乐见。
  前者,让亚当非常欣慰;后者,让亚当特别糟心。
  欣慰的原因在于, 作为剧作者, 亚当写剧本的时候, 从中自然有一部分想要传达给大众的思想,观众能够领会,并且接受,就相当于他的成功;糟心的原因在于,他真的真的真的, 不是想写什么同性爱情故事的!助理检察官告白什么的, 根本就不是原剧情!
  所以, 理查德那个临场告白, 尽管让很多观众激动地热血沸腾, 却让原作者亚当深恶痛绝。
  他不在意那些小细节的变动和演员们偶尔的临场发挥, 却认为, 阿尔德这种直白戳破一切的告白行为,严重破坏了剧情中互为灵魂伴侣的默契感,让故事变得像是三流狗血剧,不再具有唯美和诗意,也失去了那种虽未言说,却颇具内涵意蕴的感觉……
  要知道,剧作家总是对自己的作品有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执着。
  为此,亚当也不例外地专门跑到后台,对着理查德生气地指责了一番。
  英国人天性体贴、善良,属于那种‘哪怕是在超市买东西结账,排队的时候,都要默默在心里把账单算上七八遍,还要提前把要付的零钱拿出来,生怕浪费收银员一秒的多余时间,让后面排队的人久等’类型。所以,他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因为自己的私事给他人添麻烦。
  之前,一时被观众们各种言辞给气到,他冲动之下宣告了主权。可等回过神后,立刻被无边的罪恶感笼罩,总觉得自己在正式演出的时候,不顾别人想法地搞这么一出,有点儿自私和过火。幸好,当时的观众都很开明,如果观众古板地不能接受,那不就演砸了?

[返回首页]